认识秩序敏感期
1、秩序敏感期时间:
秩序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1个月-4岁的时候。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感应。比如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2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
2、秩序敏感期类别: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秩序感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种类,一种是“外部的”,即对他所处环境的“秩序体验”;一种是“内在的”,即对自己身体各部分及这些部分相对位置的“秩序意识”。两种秩序虽然被分了种类,但实质却是相通的,即只有在被满足了之后,孩子才会表现出平静和快乐。
1)孩子对外在环境的秩序体验
孩子对环境的“秩序体验”,主要表现在东西应该放在恰当的位置。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趣的现象:当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当的地方并被幼儿发现时,幼儿会把它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一定会有幼儿把肥皂放回肥皂盒里;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幼儿会突然注意到它,并使它物归原处;一件工作没有放回原来的位置,一定会有小朋友发现并主动物归原位……
为满足孩子对外部环境的“秩序体验”,在跨世纪的蒙氏教育环境中,时时处处有秩序感的教育。如教室环境的布置,井井有条、清晰明了。五大领域的区域分割,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五大领域的教具陈列,按照内在的秩序感,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经典教具到延伸教具”的原则。
2)孩子的内在秩序感需求
孩子对“外在秩序”的需求,就像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指南针一样,借助它,就可以更好的适应世界。
而对“内在秩序”的敏感,则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为其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如今,我们能够轻松的支配自己的理性、意志和肌肉,很大一部分都是童年适应这个世界的结果。但是,这种敏感也有被破坏的时候,一旦受到阻碍,孩子就会感到安全感缺失,焦躁不安、发脾气。
如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特梭利就举了一个例子,在保姆用了不同的手法顺序给孩子搓澡时,孩子就会情绪不安。而习惯了有栏杆的小床的孩子,在大床上就会因恐惧而哭闹不止。
为了顺应孩子的“内在秩序”,在跨世纪蒙氏教室,孩子们每次操作工作时,首先要思考并计划自己要选择的工作,然后铺工作毯、取工作、操作工作,后在做完工作后,要把工作整理好,恢复到zui初的状态,再送回到原来的位置。
一次又一次,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逐渐形成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又要如何处理的逻辑思维。
秩序敏感期理论依据
1、孩子的秩序发展遇到障碍,产生心理紊乱,表现之一就是“发脾气”
秩序感是自孩子出生后,就不可忽视的一个敏感期。蒙特梭利教育称其为“生命的要义”,即它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满足时,可以产生真正的快乐;而当它被破坏时,则会让孩子的发展遇到障碍,产生心理紊乱,表现之一就是“发脾气”。
2、孩子的秩序感遭到破坏,对其专注力也产生影响
我们看到有不少两三岁的孩子无法将精力固定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比如吃饭看到了好玩的东西直接就冲过去;在做工作时一昧发呆、和小朋友讲话等。
这样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坏掉的、内心紊乱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毫无秩序,且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他们的专注力会受到影响,对任何事情都无法静下来心。
那么这部分孩子是无法适应小学、初中、高中课堂的,或许刚开始学习成绩会很好,但一定会在之后,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做作业,甚至于养成不细心、没耐心、做事粗糙的坏习惯。
3、孩子未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人格发展将受到影响
孩子是否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素质、道德、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当一个孩子为了没有摆整齐的积木块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是“错”的。
当孩子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后,会对事物有“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就有“好坏”、“正误”孩子会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从这一点来讲,秩序敏感期对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的话
秩序感是自孩子出生后,就不可忽视的一个敏感期。
生命从来都充满奥秘,也遵循规律,只因我们从来都不曾注意或者尽力挖掘。让我们再努力些,像,蒙特梭利一样,再离孩子近些,相信你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