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经常、直接、根本、有效的教育。
研究表明,积极的家庭环境能优化孩子的心理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积极的家庭环境,是一种快乐自由、温馨和睦、充满爱和包容、洋溢着活力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快乐温馨、民主宽容、理解支持、态度积极、平等沟通。
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根据孩子的不同天资制定不同的目标,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使孩子在快乐自由、温馨和睦、充满爱和包容、洋溢着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中,真切地感受、体验、吸收家庭的正能量,主动建构、创造和优化自我良好的心理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
在孩子成长中,家庭环境对其影响深远,对此,父母一定要拥有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聊一聊如何做能够助力孩子健全人格建构。
目前,家庭教育观念有这样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孩子可以在家里为所欲为,想怎样就怎样,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将来长大以后或者寄托于教育机构,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上小学以后的事情。另一种是对孩子实行成人化教育,把对成人的希望和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上幼儿园在家的时候,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参加各类的培训班。种观点是一种不负责的观点,孩子成长就像一棵树苗一样,从小就要施肥浇水、修枝打杈,树大自然成、树大自然直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观点违背了孩子生命本能自然成长的规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学得太乱、太杂会造成孩子严重的“消化不良”,后患无穷,将来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孩子的创造力也会严重受挫。什么是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句话即“敏感期”,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在幼教机构的指导下围绕孩子的敏感期,对孩子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放任自流不行,拔苗助长也不行。
孩子的教育目的有三:一是益智,二是健体,三是完善性格。目前许多幼教机构和家庭更多地侧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虽无可厚非,但有点失之偏颇。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性格是智力教育的基础。如果孩子不愿学习(性格问题)、体质欠佳,学习效果就不可能好。至于智力教育的传统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个体特点,可能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家长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概念,幼儿教育时期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时期,如同盖楼一样,先要把地基打好。万丈高楼不是一天建成的。有一些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根据蒙氏教育总结的特点,孩子教育成果的显现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会在一个不确定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跨世纪教育的孩子每一个都是这样“爆发”的。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定要有这个耐心,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一定会“爆发”出令家长惊奇的教育成果。
家长还要了解孩子的一个特点——爱玩。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玩是不对的,一味纵容孩子玩也不对。用一个专业说法,玩应该是有“设计”又适度“控制”的玩,而且还要有一个玩的“主题”(即教育目的),但要把教育目的“隐藏”在所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游戏活动之中,老师和家长要成为教育的设计者、引领者、辅助者和适度参与者。在家庭中,家长可以按照家庭教育方案实施,也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特点由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方案。在实施家庭方案过程中,不求准确,不必太在意多长时间,也不要太计较结果,只要“做”就好,幼儿教育“过程”就是结果。
家长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孩子是感官学习者,比如说记忆,成人是形象记忆加抽象记忆,儿童是形象记忆加感官记忆。什么是感官记忆?蒙氏教育运用大量的教具让孩子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用“数棒”。在孩子的手接触到“数棒”时,孩子的感官就产生了记忆,这种记忆非常深刻,很多孩子会终身不忘。这种记忆也叫“皮肤记忆”,不仅记忆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蒙特梭利说“儿童获得的知识无一不来之于感官”。感官是什么?通俗讲就是五官,包括全身皮肤。幼儿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感官教育,也可称作对感官的“训练”或称为“刺激”,比如孩子的大脑经过长期不间断有规律、适量的良性“刺激”,脑细胞的数量会比一般孩子增多30%以上(这是一个人聪明的物质基础),而脑细胞被“激活”的又会多达30%以上(人的大脑处于睡眠状态的占95%以上)。感官的发育、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基础标准,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认知力、协调力、反应力、表达力、计算力、判断力、写作力等二十多个基本素质能力都由此而来。
在幼儿家庭教育上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做?除了上述讲解到的一些内容以外,可以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跨世纪蒙氏教育倡导“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幼儿教育又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跨世纪蒙氏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孩子学会生活,根据孩子“敏感期”的需要,把生活中遇到的知识、技能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或者叫“影响”孩子。既然幼儿期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得“实”。跨世纪蒙氏教育认为:只要孩子感兴趣的、可以学会的没有“负作用”的内容,可以尽量“多”地教给孩子,每个孩子的学习吸收潜力是巨大的,远远超出家长的想象。所以,幼儿教育既简单又不简单。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家长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其实每个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都经历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索过程,所不同的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孩子不是试验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学习,必须了解你的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以及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方法。家长可以多参加跨世纪组织的免费家长课堂,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和失误就可以避免。
幼儿家庭教育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那些“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在各种书籍和“经验”的“指导”下,把一些“方法”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地用在孩子身上,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其问题在于这些方法是凌乱不系统的,另外是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方法很难具备操作性。幼儿教育的实物化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你的孩子一定要到专业幼儿教育机构测评一下基本情况,然后才能制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案。
幼儿教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周六、周日现象”,几乎所有孩子或多或少在周一去幼儿园时都出现一些“反弹”,主要表现在秩序感不强、专注力减弱。这个现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打个比方,周一至周五在幼儿园,孩子像一根橡皮筋一样,逐渐被拉直到松紧比较合适的程度,可是到了周六、周日孩子一下子完全进入一种“放松”状况,既没有了教育环境,也没有人指导、辅助、引领了,更谈不上什么教育目的,完全进入一种生活无序状态。周六、周日孩子应该放松,尽情地玩,但是更应该“适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地玩,玩得有意思(开心),玩得有意义(学习)。周六、周日把孩子困在家里不好,串门太多也不好,应该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中,户外活动时间占的比例较大。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外出游玩一次之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许多能力也提高了。我们建议家长在周六、周日要带孩子到市郊多走走、看看,让孩子开阔视野,拓展胸怀,感受自然人情风物。千万不要把孩子局限在电视、网络,或者书本、教室中,这样的孩子将来的性格是不会太好的,性格对人的重要性家长一定要知道。家长还要多带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等这些文化、科学场所,以及参加一些有益的展览会,让孩子多增长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科技知识,也不妨让孩子到影院看看“大片”,参加一些音乐会等等,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周六、周日至少要让孩子看书一小时以上,Zui好多看一些历史书籍和文学名著,幼儿可以看图画本的,也可以由家长读孩子听。让孩子从小看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