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蒙氏教育的家长,想必对幼儿园教室里那椭圆形的“线圈”和孩子们在工作时取用的“工作毯”并不陌生。那为什么蒙氏教育会有这两样东西呢?它们到底科学在哪里呢?今天小编就和您聊聊这个话题。
一、“线圈”科学在哪里?
孩子好不容易长到一岁,宝爸宝妈们经常会惊喜地互相分享:“我家孩子会走路了呢!这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的确,如果从心理学家指出的能证明儿童正常发育的三项指标之一——学会如何走路而言,孩子能够走路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学会走路,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人天生就会的,亦如动物一样,是一种本能。殊不知,这种观点完全不对。相反,人是通过主观能力才学会走路的,我们并不是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如果说人从母亲子宫里出来为次“出生”,那学会走路就可以看做是“第二次出生”。这时,他已经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出动的人,可以称作“正常发展”了。但迈出步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为了能掌握好平衡并迈出稳健的步伐,他仍然需要经常的练习。
基于这一理论,蒙特梭利倡导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要向儿童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而是准备更多适合其“走路”的练习。为此,她本人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比如,她通过大量观察后发现,孩子天生喜欢在厚木板或窄木条上、路边窄条砖上及花坛的边沿行走,并且对此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成就感。于是,蒙特梭利在教室设置了刚好能放下孩子一只脚的“线圈”供其行走,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果不其然,孩子们跃跃欲试,学着钢索演员那样前脚接后脚地踏线而行,竭力保持平衡,不让自己从线上掉下来。当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掌握自己的平衡后,他们走起路来就显得异常标准和完美。并且,除了步法的镇静和从容外,他们还获得了身体的不同寻常的优雅姿态。
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蒙特梭利设置的“线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特殊的椭圆形。这又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蒙特梭利教育也被誉为“宇宙教育”。她认为宇宙是有“序律”的,序就是秩序、律就是规律。世间万物的存在既有秩序又有规律,就如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一年有四季的变化、一天有白天黑夜的变化、植物有花开花落的变化等,都是宇宙秩序和规律的一种体现。作为宇宙的一份子,人类只有顺应宇宙规律,才能和宇宙、和大自然和谐的共生共存。因此,蒙特梭利提出要想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发展,就应该顺应宇宙“序律”开展教育活动。她将接近于宇宙天体运行轨道的椭圆形呈现在蒙氏“走线”环节中,就是想让孩子们时刻牢记世界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地方,只有与宇宙、与大自然同步,遵循其规律,才能回归到和谐秩序的世界。而且,实践表明,椭圆形相较于圆形更适合孩子的生理需求。如若孩子绕圆形“线圈”行走,3分钟后,就会本能产生晕眩感,持续8分钟左右则会出现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的现象。而椭圆形不但能规避这种现象产生,还能帮助孩子锻炼前庭觉功能,使其肌体统合协调性、专注力、秩序感、意志力等多种能力得以平衡协同发展。
二、“工作毯”科学在哪里?
如果说“线圈”的存在,更多是和孩子的心理需求相关,那么“工作毯”的存在则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了。蒙特梭利在《蒙特梭利教育方法》中,在谈及儿童形体发育特征时讲道:“在初阶段,儿童形体发育的特征就是躯干比下肢要发达。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躯干,从头顶到腹股沟的长度是身长的68%,下肢仅为32%。在身体发育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比例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成年人为50%,个别达51%或52%。新生儿和成年人这种在体形上的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小。但是,在成长的初期,躯干仍然保持着下肢发育快的倾向。1岁儿童为65%,2岁为63%,3岁则为62%……即使到了6-7岁,躯干还要占身高的57%-58%。”
正是这样特殊的身体比例,蒙氏教育大多数课程展示及孩子的工作操作,采用在工作毯上进行。这样,孩子在使用工作毯工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本能需求,随意伸腿坐、盘腿坐、跪坐等,轻松自如地调整自己的坐姿。相比一成不变的让孩子坐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学习而言,在工作毯上操作不仅对孩子身体健康发育非常有利,而且更加有利于其专心投入到工作中。
同时,在工作毯上操作工作,还有以下优势:
1)在桌面上操作,幼儿的视觉是平视的,余光会看到不相关的工作,造成干扰。在工作毯上操作,幼儿低头注视工作,视觉是向下看的,只看自己的工作和材料,不易被干扰,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2)在工作毯上操作,不会发出声音,避免干扰到他人,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道德情操。
3)工作毯界限清晰,幼儿都在自己的工作毯上操作工作,不会产生纠纷,从而培养他们尊重“领土主权”、维护“区域”和平的公民意识与责任。
4)工作毯可随幼儿自由选择的工作而移动放置的地方,而桌子不能随意搬动。
5)铺卷工作毯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大运动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孩子手、眼、脑的平衡协调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想着下次如果您在蒙特梭利幼儿园教室里再看到这两样东西就不会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了。当然,后还是想补充一下,特别是针对孩子学习走路的环节,我们应该做到:
1、 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帮他
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比较难走的路或者上下楼梯时,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其自由“行走”。通常,2-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走一英里半的路,在又陡又窄梯子上爬上爬下一个多小时。此外,针对孩子喜欢沿着“马路边”走的习惯,要给予支持,而不是批评。
2、 放弃自己的步速和目的地
这里可以为大家列举一个正确的散步方式:一位父亲陪着自己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散步,突然孩子用手臂抱住了父亲的腿,这位父亲就站在那里不动,让孩子绕着自己的腿玩。等孩子玩够了以后,他们又开始往前走。过了一会儿,孩子又坐在了路边,父亲就站在一边等他。这位父亲全程都没有催促孩子,而是自然的放慢自己的脚步,让孩子学习协调各种不同的动作,平衡两条腿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向前行走。
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我们需要去了解的秘密。希望今天的分享,一如既往带给正在阅读的你一些启发!